常见防御方式之十四:情感隔离 - 知乎
01 情感隔离的概念和作用
情感隔离,简单说就是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很难受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把心里的那种感觉和想法分开,不让它们混在一起。
心理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弗洛伊德提出,他发现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避免心里太难受。
情感隔离,是人类心理中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
情感隔离就像是给心灵穿上了一件“防弹衣”,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它可以帮助我们隔开那些不好的情绪,让我们心里好受一些。
情感隔离可以在很多方面起作用。
比如,有时候我们不想去感受那种难受的感觉,就会选择不去想它,或者不去看那些让我们难受的东西。
再比如,我们可能会故意忘记那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想点别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忍住不哭,或者装出没事的样子,这也是一种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应对各种不快的情感与事件,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02 情感隔离的不同表现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某些人好像不太关心别人,或者自己也不懂得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用了情感隔离这种方式。
情感隔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感觉不到自己的情感,另一种是感觉不到别人的情感。
比如,医生在手术时,如果太在乎病人的痛苦,可能就做不好手术了。殡仪化妆师如果总是想着死亡,可能就没法好好工作。这种时候,情感隔离就显得很重要。
再比如,将军如果太考虑敌人的感受,可能就做不出好的战略。警察如果总是对犯人产生同情,可能就没法公正执法了。这些都是情感隔离的好处。
但是,情感隔离用得太多也会有坏处:
1.你可能不太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在某些时候为什么会这么做,也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有时候,被压抑的情感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爆发出来,让你很困扰。
2.情感隔离可能会让你失去感受快乐和爱的能力。当你隔离了愤怒、恐惧和悲伤时,你也可能隔离了快乐和爱。
如果你对一朵凋谢的花没有感觉,那你可能也无法为一棵新发芽的树感到高兴。
3.情感隔离还可能让你把情感转移到别人身上。比如,明明是你自己在生气或悲伤,却可能指责别人有这样的情感。
4.长期情感隔离的人,身体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为情感会通过身体表达出来。
5.情感隔离还会影响你和别人的关系。如果你总是和自己的情感保持距离,就很难和别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可能会让你感到孤独。
所以,情感隔离虽然有时候有好处,但用得太多也会带来问题。我们要学会适当地使用它,同时也要学会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03 情感隔离与解离的区别
情感隔离和解离,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它们其实有很多不同。
很多现代的心理学家会把情感隔离看作是解离的一种类型,但按照传统心理学的说法,情感隔离更像是一种“理智的防御”,它就像是我们心里的小盾牌,用来挡住一些不好的情绪。
虽然它们都是“离”,但解离是感觉、想法和情绪都一起“离”了,而情感隔离只是“离”掉了情绪这部分。
比如,法医在工作时可能会用情感隔离来挡住恶心和恐惧,但如果他完全解离了,那可能就会像梦游一样,工作就做不好了。
之前有些读者说他们有时候感觉周围不真实,像是在做梦,或者觉得自己从没真正活过,这些更像是极端解离的状态。
而有些人说他们遇到事情时会变得特别冷静,没有感情,或者感觉自己的感受不属于自己,更像是情感隔离。
这两种方式都是我们心里的保护机制,帮我们熬过一些特别痛苦的事情。但是,情感隔离在应对极端情况时可能更有效,因为它不会完全抹去我们的体验,只是让情绪暂时消失。
举个例子,比如两个车主都遇到了车祸,其中一个车主很冷静地拍照、联系警察和保险,但回家后才发现自己其实没什么感觉,这就是情感隔离。
而另一个车主可能当时就像梦游一样,过了一段时间才反应过来,这就是极端解离。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隔离和解离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心理学家会把情感隔离看作是更高级别的防御机制的原因。
04 与情感隔离相关的人格结构
有些人从小在某种特定的养育方式下长大,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性格。当他们遇到不好的事情时,可能会选择用情感隔离来保护自己。
如果一个人常常用情感隔离来处理问题,他可能会比较重视思考,不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人可能具有一种叫做强迫型的人格结构。
这种强迫型的人格,就是他们特别在意事情要井井有条、追求完美、喜欢控制事情的发展,并且坚持一些固定的规则。他们往往对自己和周围人都有很高的要求,这样有时候会让关系变得紧张,他们自己也会觉得有压力,感到焦虑。但一般来说,他们还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这样的人,他们通常会使用一些高水平的防御方式,比如理智化、情感隔离等,来保护自己。他们往往能取得一些不错的成就,和别人相处得也不错,生活也比较规律,还非常注重道德。
举个例子,有一个因为焦虑而睡不好的人,他非常喜欢数学,觉得数学有一种稳定的美感;他吃饭也总是吃固定的几道菜,吃腻了才换。这些习惯都显示出他有一些强迫的特点,这也和他的睡眠问题有关。
强迫型人格障碍通常出现在一些比较特殊的人身上,他们非常追求有序、完美和控制,但这样往往让他们不够灵活,效率也会降低。
比如,著名导演王家卫,他拍电影时对细节要求很高,虽然这让他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和他合作的演员可能会觉得他很苛刻。不过,他在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时,也能灵活处理。他可能具有强迫型人格的特点,但并没有到人格障碍的程度。
相反,另一位名人霍华德·休斯则表现出明显的强迫型人格障碍。他随身带着小时候用的香皂,经常反复洗手,吃东西也一定要按照特定的方式摆放,这些都显示出他的强迫症状。
虽然有些人可能表现出强迫的特点或行为,但并不一定就患有强迫症或强迫型人格障碍。就像有些人可能表现出一些抑郁的特点,但并不一定就患有抑郁症。对于强迫型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希望掌控一切,因为这样能给他们带来秩序感和安全感。当他们觉得事情不可控时,就会感到沮丧和难过。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平衡控制与失控,是他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05 由情感隔离想到的
很多病人说起“痛”的时候,其实说得不太清楚。比如,他们说不清到底是哪里痛,是持续的还是一阵一阵的,是像针扎一样还是隐隐的痛。
如果病人描述得不准确,医生就很难判断他们到底怎么了。
有篇科幻小说里面有个医生,很厉害。他能非常准确地知道病人哪里痛、痛成什么样。因为他有一枚神奇的戒指,戴上它就能完全感受到病人的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也好想要这样一枚戒指。当戴上它工作时,就能完全理解来访者的感受。而当我们休息时,就希望能像一口古井那样,心里一点波澜都没有。
其实,这种“休息”的状态,就像是我们说的情感隔离。只不过,它需要我们主动去选择。
有两位女性作家,张纯如和林奕含,非常值得敬佩。张纯如写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让全世界都知道了那段悲惨的历史。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勇敢地讲了自己小时候被老师伤害的事情,引起了大家对这类问题的关注。
但是,她们都因为情感上的痛苦而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我真的好希望,如果那枚神奇的戒指真的存在,能在她们写完书之后、还在世的时候,帮她们“摘下”它。
希望所有做心理和情感工作的人,都能知道什么时候该“摘下”这枚“戒指”,让自己得到休息。